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二十五史查询 >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一_元史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一_元史_在线二十五史查询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一

○杨恭懿
杨恭懿,字元甫,奉元人。力学强记,日数千言,虽从亲逃乱,未尝废业。
年十七,西还,家贫,服劳为养。暇则就学,书无不读,尤深于《易》、《礼》、
《春秋》,后得朱熹集注《四书》,叹曰:“人伦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
萃此书矣。”父没,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居丧尽礼。宣抚司、行省以掌书记辟,
不就。
至元七年,与许衡俱被召,恭懿不至。衡拜中书左丞,日于右相安童前称誉
恭懿之贤,丞相以闻。十年,诏遣使召之,以疾不起。十一年,太子下教中书,
俾如汉惠聘四皓者以聘恭懿,丞相遣郎中张元智为书致命,乃至京师。既入见,
世祖遣国王和童劳其远来,继又亲询其乡里、族氏、师承、子姓,无不周悉。十
二年正月二日,帝御香殿,以大军南征,使久不至,命筮之,其言秘。侍读学士
徒单公履请设取士科,诏与恭懿议之。恭懿言:“明诏有谓:士不治经学孔孟之
道,日为赋诗空文。斯言诚万世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举有行检、通
经史之士,使无投牒自售,试以经义、论策。夫既从事实学,则士风还淳,民俗
趋厚,国家得才矣。”奏之,帝善之。会北征,恭懿遂归田里。
十六年,诏安西王相敦遣赴阙。入见,诏于太史院改历。十七年二月,进奏
曰:“臣等遍考自汉以来历书四十余家,精思推算,旧仪难用,而新者未备,故
日行盈缩,月行迟疾,五行周天,其详皆未精察。今权以新仪木表,与旧仪所测
相较,得今岁冬至晷景及日躔所在,与列舍分度之差,大都北极之高下,昼夜刻
长短,参以古制,创立新法,推算成《辛巳历》。虽或未精,然比之前改历者,
附会历元,更立日法,全踵故习,顾亦无愧。然必每岁测验修改,积三十年,庶
尽其法。可使如三代日官,世专其职,测验良久,无改岁之事矣。”又《合朔议》
曰:
日行历四时一周,谓之一岁;月逾一周,复与日合,谓之一月;言一月之始,
日月相合,故谓合朔。自秦废历纪,汉太初止用平朔法,大小相间,或有二大者,
故日食多在晦日或二日,测验时刻亦鲜中。宋何承天测验四十余年,进《元嘉历》,
始以月行迟速定小余以正朔望,使食必在朔,名定朔法,有三大二小,时以异旧
法罢之。梁虞广刂造《大同历》,隋刘焯造《皇极历》,皆用定朔,为时所阻。
唐傅仁均造《戊寅历》,定朔始得行。贞观十九年,四月频大,人皆异之,竟改
从平朔。李淳风造《麟德历》,虽不用平朔,遇四大则避人言,以平朔间之,又
希合当世,为进朔法,使无元日之食。至一行造《大衍历》,谓“天事诚密,四
大三小何伤。”诚为确论,然亦循常不改。臣等更造新历,一依前贤定论,推算
皆改从实。今十九年历,自八月后,四月并大,实日月合朔之数也。
详见《郭守敬传》。是日,方列跪,未读奏,帝命许衡及恭懿起,曰:“卿
二老,毋自劳也。”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
十八年,辞归。二十年,以太子宾客召;二十二年,以昭文馆学士、领太史
院事召;二十九年,以议中书省事召。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十。
○王恂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父良,金末为中山府掾,时民遭乱后,多以诖
误系狱,良前后所活数百人。已而弃去吏业,潜心伊洛之学,及天文律历,无不
精究,年九十二卒。恂性颖悟,生三岁,家人示以书帙,辄识风、丁二字。母刘
氏,授以《千字文》,再过目,即成诵。六岁就学,十三学九数,辄造其极。岁
己酉,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而奇之,及南还,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
癸丑,秉忠荐之世祖,召见于六盘山,命辅导裕宗,为太子伴读。中统二年,
擢太子赞善,时年二十八。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敕两
府大臣:凡有咨禀,必令王恂与闻。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
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
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恂言:“太子天下本,付托至重,当延名德
与之居处。况兼领中书、枢密之政,诏条所当遍览,庶务亦当屡省,官吏以罪免
者毋使更进,军官害人,改用之际,尤不可非其人。民至愚而神,变乱之余,吾
不之疑,则反覆化为忠厚。”帝深然之。
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恂曰:“算数,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
乃大事也。”每侍左右,必发明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历代治忽兴亡之所以然。
又以辽、金之事近接耳目者,区别其善恶,论著其得失,上之。裕宗问以心之所
守,恂曰:“许衡尝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本既
差,则摹之于纸,无不差者。”裕宗深然之。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师道卓
然。及恂从裕宗抚军称海,乃以诸生属之许衡,及衡告老而去,复命恂领国子祭
酒。国学之制,实始于此。
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知恂精于算术,遂以命
之。恂荐许衡能明历之理,诏驿召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恂与衡
及杨恭懿、郭守敬等,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
算极为精密,详在《守敬传》。十六年,授嘉议大夫、太史令。十七年,历成,
赐名《授时历》,以其年冬颁行天下。
十八年,居父丧,哀毁,日饮勺水。帝遣内侍慰谕之。未几,卒,年四十七。
初,恂病,裕宗屡遣医诊治,及葬,赙钞二千贯。后帝思定历之功,以钞五千贯
赐其家。延祐二年,赠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定国公,谥文
肃。
子宽、宾,并从许衡游,得星历之传于家学。裕宗尝召见,语之曰:“汝父
起于书生,贫无赀蓄,今赐汝钞五千贯,用尽可复以闻。”恩恤之厚如此。宽由
保章正历兵部郎中,知蠡州。宾由保章副累迁秘书监。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大父荣,通五经,
精于算数、水利。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
从秉忠学。
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
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通州以南,于
兰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氵甸盘浅风浪远转之患。
其二,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城东地。其三,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
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自小王村经滹沱,
合入御河,通行舟筏。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
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其五,怀、孟沁河,虽浇灌,
犹有漏堰余水,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
千余顷。其六,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岸
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
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
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
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二年,授都水少
监。守敬言:“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兀郎海古渠
甚多,宜加修理。”又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
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
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
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
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帝善之。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
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
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守敬首言:
“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
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守敬乃尽
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
又以为天枢附极而动,昔人尝展管望之,未得其的,作候极仪。极辰既位,天体
斯正,作浑天象。象虽形似,莫适所用,作玲珑仪。以表之矩方,测天之正圜,
莫若以圜求圜,作仰仪。古有经纬,结而不动,守敬易之,作立运仪。日有中道,
月有九行,守敬一之,作证理仪。表高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月虽有明,察
景则难,作窥几。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月食仪。天有赤道,轮以当之,两
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又作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为四
方行测者所用。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
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给印章,立
官府。及奏进仪表式,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守敬因奏:
“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
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
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帝可其奏。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
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
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间,闰余乖次。西汉造
《三统历》,百三十年而后是非始定。东汉造《四分历》,七十余年而仪式方备。
又百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历》,始悟月行有迟速。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
纪甲子历》,始悟以月食冲检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历》,
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有岁
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余。又五十二年,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
有迟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刘焯造《皇极历》,始悟日行有盈缩。又三十五年,
傅仁均造《戊寅元历》,颇采旧仪,始用定朔。又四十六年,李淳风造《麟德历》,
以古历章蔀元首分度不齐,始为总法,用进朔以避晦晨月见。又六十三年,一行
造《大衍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异。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
明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二百三十六年,姚舜辅造《纪元历》,
始悟食甚泛余差数。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历经七十改,其创法者十有三家。
自是又百七十四年,圣朝专命臣等改治新历,臣等用创造简仪、高表,凭其
测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
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后,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取对,冬至前后日差同
者为准。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刻半,又定丁丑夏至在庚子日夜半后七
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
刻半;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半。各减《大明历》十八刻,远近相符,
前后应准。二曰岁余。自《大明历》以来,凡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
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余。今考验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
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分为
今历岁余合用之数。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躔,得冬
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度有奇。仍凭每日测到太阳躔度,或凭星测月,
或凭月测日,或径凭星度测日,立术推算。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卯十二月,凡三年,
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于箕,与月食相符。四曰月离。自丁丑以来至今,凭每
日测到逐时太阴行度推算,变从黄道求入转极迟、疾并平行处,前后凡十三转,
计五十一事。内除去不真的外,有三十事,得《大明历》入转后天。又因考验交
食,加《大明历》三十刻,与天道合。五曰入交。自丁丑五月以来,凭每日测到
太阴去极度数,比拟黄道去极度,得月道交于黄道,共得八事。仍依日食法度推
求,皆有食分,得入交时刻,与《大明历》所差不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自汉
《太初历》以来,距度不同,互有损益。《大明历》则于度下余分,附以太半少,
皆私意牵就,未尝实测其数。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每度分三十六分,以距线
代管窥,宿度余分并依实测,不以私意牵就。七曰日出入昼夜刻。《大明历》日
出入夜昼刻,皆据汴京为准,其刻数与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极出地高下,黄
道出入内外度,立术推求每日日出入昼夜刻,得夏至极长,日出寅正二刻,日入
戌初二刻,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刻,
昼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为定式。
所创法凡五事:一曰太阳盈缩。用四正定气立为升降限,依立招差求得每日
行分初末极差积度,比古为密。二曰月行迟疾。古历皆用二十八限,今以万分日
之八百二十分为一限,凡析为三百三十六限,依垛叠招差求得转分进退,其迟疾
度数逐时不同,盖前所未有。三曰黄赤道差。旧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今依算
术句股弧矢方圜斜直所容,求到度率积差,差率与天道实吻合。四曰黄赤道内外
度。据累年实测,内外极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容方直矢接句股为法,求每日
去极,与所测相符。五曰白道交周。旧法黄道变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浑比量,
得月与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拟以为法。推逐月
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理为尽。
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守
敬于是比次篇类,整齐分杪,裁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
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二十三年,继为太史令,
遂上表奏进。又有《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一卷。其测验书,有《仪象
法式》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
一卷,《新测二十八舍杂坐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一卷,《月
离考》一卷,并藏之官。
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泸沟自麻峪可至
寻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泸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
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
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
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
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命丞相以下皆
亲操畚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先是,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
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
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
通惠河漕运事。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霸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
令舟楫得环城往来。志不就而罢。三十一年,拜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
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政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
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
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
其请。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杨桓
杨桓,字武子,兖州人。幼警悟,读《论语》至《宰予昼寝章》,慨然有立
志,由是终身非疾病未尝昼寝。弱冠为郡诸生,一时名公咸称誉之。中统四年,
补济州教授,后由济宁路教授召为太史院校书郎,奉敕撰《仪表铭》《历日序》,
文辞典雅,赐楮币千五百缗,辞不受。迁秘书监丞。至元三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有得玉玺于木华黎曾孙硕德家者,桓辨识其文,曰“受天之命,既寿永昌”,乃
顿首言曰:“此历代传国玺也,亡之久矣。今宫车晏驾,皇太孙龙飞,而玺复出,
天其彰瑞应于今日乎!”即为文述玺始末,奉上于徽仁裕圣皇后。
成宗即位,桓疏上时务二十一事:一曰郊祀天地;二曰亲享太庙,备四时之
祭;三曰先定首相;四曰朝见群臣,访问时政得失;五曰诏儒臣以时侍讲;六曰
设太学及府州儒学,教养生徒;七曰行诰命以褒善叙劳;八曰异章服以别贵贱;
九曰正礼仪以肃宫庭;十曰定官制以省内外冗员;十一曰讲究钱谷以裕国用;十
二曰访求晓习音律者以协太常雅乐;十三曰国子监不可隶集贤院,宜正其名;十
四曰试补六部寺监及府州司县吏;十五曰增内外官吏俸禄;十六曰禁父子骨肉、
奴婢相告讦者;十七曰定婚姻聘财;十八曰罢行用官钱营什一之利;十九曰复笞
杖以别轻重之罪;二十曰郡县吏自中统前仕宦者,宜加优异;二十一曰为治之道
宜各从本俗。疏奏,帝嘉纳之。
未几,升秘书少监,预修《大一统志》。秩满归兖州,以赀业悉让弟楷,乡
里称焉。大德三年,以国子司业召,未赴,卒,年六十六。
桓为人宽厚,事亲笃孝,博览群籍,尤精篆籀之学。著《六书统》、《六书
溯源》、《书学正韵》,大抵推明许慎之说,而意加深,皆行于世。
杨果
杨果,字正卿,祁州蒲阴人。幼失怙恃,自宋迁亳,复徙居许昌,以章句授
徒为业,流寓轗轲十余年。金正大甲申,登进士第。会参政李蹊行大司农于许,
果以诗送之,蹊大称赏,归言于朝,用为偃师令。到官,以廉干称,改蒲城,改
陕,皆剧县也。果有应变材,能治烦剧,诸县以果治效为最。
金亡,岁己丑,杨奂征河南课税,起果为经历。未几,史天泽经略河南,果
为参议。时兵革之余,法度草创,果随宜赞画,民赖以安。世祖中统元年,设十
道宣抚使,命果为北京宣抚使。明年,拜参知政事。及例罢,犹诏与左丞姚枢等
日赴省议事。至元六年,出为怀孟路总管,大修学庙。以前尝为中书执政官,移
文申部,特不署名。以老致政,卒于家,年七十五,谥文献。
果性聪敏,美风姿,工文章,尤长于乐府,外若沉默,内怀智用,善谐谑,
闻者绝倒。微时,避乱河南,娶羁旅中女,后登科,历显仕,竟与偕老,不易其
初心,人以是称之。有《西庵集》,行于世。
王构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父公渊,遭金末之乱,其兄三人挈家南奔,公渊独
誓死守坟墓,伏草莽中,诸兄呼之不出,号恸而去,卒得存其家,而三兄不知所
终。
构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该博,文章典雅,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
掌书纪。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至元十一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
官。时遣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
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
名士。十三年秋,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丞相和礼霍孙由翰林学
士承旨拜司徒,辟构为司直。时丞相阿合马为盗击死,世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
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囚河南,多所平反。改
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擢淮东提刑按察副使,召见便殿,亲授制书,赐上
尊酒以遣之。寻以治书侍御史召。属桑哥为相,俾与平章卜忽木检核燕南钱谷,
而督其逋负。以十一月晦行,期岁终复命。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
不测,谓卜忽木曰:“设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累公也。”会桑哥死,乃免。
有旨出铨选江西。入翰林,为侍讲学士。世祖崩,构撰谥册。
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时南士有陈利便
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
以疾归东平。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
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
构请输以明年。武宗即位,以纂修国史,趣召赴阙,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
疾卒,年六十三。
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
咨访焉。喜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
时。
子士熙,仕至中书参政,卒官南台御史中丞。士点,淮西廉访司佥事。皆能
以文学世其家。
○魏初
魏初,字大初,弘州顺圣人。从祖璠,金贞佑三年进士,补尚书省令史。金
宣宗求直言,璠首论将相非人,及不当立德陵事,疏奏,不报。后复上言:“国
势危逼,四方未闻有勤王之举,陇右地险食足,其帅完颜胡斜虎亦可委仗,宜遣
人往论大计。”大臣不悦而止。阅数月,胡斜虎兵不来,已无及,金主悔焉。金
将武仙军次五垛山不进。求使仙者,或荐璠,即授朝列大夫、翰林修撰,给骑四
人以从。至则仙已遁去,部曲亦多散亡,璠抚循招集,得数千人,推其中材勇者
为帅长,仍制符印予之,以矫制自劾,金主谓其处置得宜。继闻仙率余众保留山,
璠直趣仙所宣谕之。或谗于仙,谓璠欲夺其军,仙怒,命士拔刃若欲鏦璠然,
且引一吏与璠辨。璠不为动,大言曰:“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将军纵不加
礼,奈何听谗邪之言,欲以小吏置对耶!且将军跳山谷,而左右无异心者,以天
子大臣故也,苟不知尊天子,安知麾下无如将军者?不然,吾有死,无辱命。”
仙不能屈。璠复激使进兵,不应。比还,金主已迁归德,复迁蔡州。金亡,璠无
所归,乃北还乡里。庚戌岁,世祖居潜邸,闻璠名,征至和林,访以当世之务。
璠条陈便宜三十余事,举名士六十余人以对,世祖嘉纳,后多采用焉。以疾卒于
和林,年七十,赐谥靖肃。
初,其从孙也,璠无子,以初为后。初好读书,尤长于《春秋》,为文简而
有法,比冠,有声。中统元年,始立中书省,辟为掾史,兼掌书记。未几,以祖
母老辞归,隐居教授。会诏左丞许衡、学士窦默及京师诸儒,各陈经史所载前代
帝王嘉言善政,选进读之士,有司以初应诏。帝雅重璠名,方之古直,询知初为
璠子,叹奖久之,即授国史院编修官,寻拜监察御史。首言:“法者,持天下之
具,御史台则守法之司也。方今法有未定,百司无所持循,宜参酌考定,颁行天
下。”
帝宴群臣于上都行宫,有不能釂大卮者,免其冠服。初上疏曰:“臣闻君犹
天也,臣犹地也,尊卑之礼,不可不肃。方今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以
议典礼、记言动;外有高丽、安南使者入贡,以观中国之仪。昨闻锡宴大臣,威
仪弗谨,非所以尊朝廷、正上下也。”疏入,帝欣纳之,仍谕侍臣自今毋复为此
举。时襄樊未下,将括民为兵,或请自大兴始。初言:“京师天下之本,要在殷
盛,建邦之初,讵宜骚动!”遂免括大兴兵。初又言:“旧制,常参官诸州刺史,
上任三日,举一人自代。况风纪之职与常员异,请自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
一岁,各举一人自代,所举不当,有罚,不惟砥砺风节,亦可为国得人。”遂举
劝农副使刘宣自代。出佥陕西四川按察司事,历陕西河东按察副使,入为治书侍
御史。又以侍御史行御史台事于扬州,擢江西按察使,寻征拜侍御史。行台移建
康,出为中丞,卒,年六十一。
子必复,集贤侍讲学士。
○焦养直
焦养直,字无咎,东昌堂邑人。夙以才器称。至元十八年,世祖改符宝郎为
典瑞监,思得一儒者居之。近臣有以养直荐者,帝即命召见,敷对称旨,以真定
路儒学教授超拜典瑞少监。二十四年,从征乃颜。二十八年,赐宅一区。入侍帷
幄,陈说古先帝王政治,帝听之,每忘倦。尝语及汉高帝起自侧微,诵所旧闻,
养直从容论辨,帝即开纳,由是不薄高帝。大德元年,成宗幸柳林,命养直进讲
《资治通鉴》,因陈规谏之言,诏赐酒及钞万七千五百贯。二年,赐金带、象笏。
三年,迁集贤侍讲学士,赐通犀带。七年,诏傅太子于宫中,启沃诚至,帝闻之,
大悦。八年,代祀南海。九年,进集贤学士。十一年,升太子谕德。至大元年,
授集贤大学士,谋议大政悉与焉。告老归而卒,赠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
右丞,谥文靖。
子德方,以荫为兴国路总管府判官。
○孟攀鳞
孟攀鳞,字驾之,云内人。曾祖彦甫,以明法为西北路招讨司知事。有疑狱
当死者百余人,彦甫执不从,后三日得实,皆释之。祖鹤、父泽民,皆金进士。
攀鳞幼日诵万言,能缀文,时号奇童。金正大七年,擢进士第,仕至朝散大夫、
招讨使。岁壬辰,汴京下,北归居平阳。丙午,为陕西帅府详议官,遂家长安。
世祖中统三年,授翰林待制、同修国史。至元初,召见,条陈七十事,大抵劝上
以郊祀天地,祠太庙,制礼乐,建学校,行科举,择守令以字民,储米粟以赡军,
省无名之赋,罢不急之役,百司庶府统于六部,纪纲制度悉由中书,是为长久之
计。世祖悉嘉纳之,咨问谆谆。后论王百一、许仲平优劣,对曰:“百一文华之
士,可置翰苑;仲平明经传道,可为后学矜式。”帝深然之。又尝召问宗庙、郊
祀仪制,攀鳞悉据经典以对。时帝将视祀,诏命攀鳞会太常议定礼仪,攀鳞夜画
郊祀及宗庙图以进,帝皆亲览焉。复以病请西归,帝令就议陕西五路四川行中书
省事。四年卒,年六十四。延祐三年,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德大夫、上护军、平
原郡公,谥文定。
○尚野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
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
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
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
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
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剌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
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
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
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
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
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
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诏野赴吏部,试用阴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
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
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
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
上党郡公,谥文懿。
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子师易,蕲州路总管府判官。师简,中奉大夫、奎章阁侍书学士、同知经筵
事。
○李之绍
李之绍,字伯宗,东平平阴人。自幼颖悟聪敏,从东平李谦学。家贫,教授
乡里,学者咸集。至元三十一年,纂修《世祖实录》,征名儒充史职,以马绍、
李谦荐,授将仕佐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直学士姚燧欲试其才,凡翰林应酬之
文,积十余事,并以付之。之绍援笔立成,并以稿进。燧惊喜曰:“可谓名下无
虚士也。”大德二年,闻祖母疾,辞归。复除编修官,升将仕郎。六年,升应奉
翰林文字。七年,迁太常博士。九年,丁母忧,累起复,终不能夺。至大三年,
仍授太常博士,升承事郎。四年,升承直郎、翰林待制。皇庆元年,迁国子司业。
延祐三年,升奉政大夫、国子祭酒。夙夜孳孳,惟以教育人材为心。四年十二月,
升朝列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六年,改翰林直学士,复以疾还。七年,召为
翰林直学士。至治二年,升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三年,告老而归。
泰定三年八月卒,年七十三。
子勖,荫父职,同知诸暨州事。
之绍平日自以其性遇事优游少断,故号果齐以自励。有文集藏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