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二十五史查询 >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_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_旧五代史_在线二十五史查询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职官志
夫官非位无以分贵贱,位非品无以定高卑,是以历代史官,咸有所纪,皆穷
源而讨本,期与世以作程。迨乎唐祚方隆,明皇在宥,采累朝之故事,考众职之
遐源,申命才臣,著成《六典》,其勋阶之等级,品秩之重轻,则已备载于其中
矣。故今之所撰,不敢相沿,祖述五代之命官,以踵百王之垂范,或厘革升降,
则谨而志之,俾后之为天官卿者,得以观焉。
梁开平三年三月,诏升尚书令为正一品。按《唐六典》,尚书令正二品,是
时以将授赵州王镕此官,故升之。
后唐天成四年八月,诏曰:“朝廷每有将相恩命,准往例,诸道节度使带平
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并列衔于敕牒后,侧书‘使’字。今两浙节度使钱是
元帅、尚父,与使相名殊,承前列衔,久未改正。湖南节度使马殷,先兼中书令
之时,理宜齿于相位,今守太师、尚书令,是南省官资,不合列署敕尾。今后每
署将相敕牒,宜落下钱、马殷官位,仍永为常式。”
梁开平二年四月,改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避庙讳也。至后唐同光元年十月,
复旧为左右丞。
后唐长兴元年九月,诏曰:“台辖之司,官资并设,左右貂素来相类,左右
揆不至相悬,以此比方,岂宜分别。自此宜升尚书右丞官品,与左丞并为正四品。”
右都省
后唐长兴四年九月,敕:“冯赟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事
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至周显德中,
枢密使吴廷祚亦加同中书门下二品,避其讳也。
晋天福五年二月,敕:“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为清望正三品。”九月,
诏曰:“《六典》云: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策命,
皆按故事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
违失,四曰忘误,所以重王命也。古昔已来,典实斯在,爰从近代,别创新名。
今运属兴王,事从师古,俾仍旧贯,以耀前规。其翰林学士院公事,宜并归中书
舍人。”
七年五月,中书门下上言::有司检寻长兴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敕:准《官品
令》,侍中、中书令正三品,按《会要》,大历二年十一月升为正二品;左右常
侍从三品,按《会要》,广德二年五月升为正三品;门下中书侍郎正四品,大历
二年十一月升为正三品;谏议大夫正五品,按《续会要》,会昌二年十二月升为
正四品,以备中书门下四品之阙;御史大夫从三品,会昌二年十二月升为正三品;
御史中丞正五品,亦与大夫同时升为正四品。”敕:“宜各准元敕处分,仍添入
令文,永为定制。”又诏:“门下侍郎,班在常侍之下,俸禄同常侍。”
周显德五年六月,敕:“谏议大夫宜依旧正五品上,仍班位在给事中之下。”
按《唐典》,谏议大夫四员,正五品上,皆隶门下省,班在给事中之下。至会昌
二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升为正四品下,仍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阙,故
其班亦升在给事中之上。近朝自谏议大夫拜给事中者,官虽序迁,位则降等,至
是以其迁次不伦,故改正焉。
──右两省
后唐清泰二年十一月,制:“以前同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冯道为
守同空。”时议者曰:“自隋、唐以来,三公无职事,自非亲王不恒置,于宰臣
为加官,无单置者。”道在相位时带司空,及罢镇,未命官,议者不练故事,率
意行之。及制出,言议纷然,或云便可综中书书下事或云须册拜开府。及就列,
无故事,乃不就朝堂叙班,台官两省官入就列,方入,宰臣退,踵后先退。刘
句又以罢相为仆射,出入就列,一与冯道同,议者非之。及晋天福中,以李纮为
司徒,周广顺初,以窦贞固为司徒,苏禹珪为司空,遂以为例,议者不复有云。
──右三公
后唐天成元年夏六月,以李琪为御史大夫,自后不复除。其年冬十一月丙子,
诸道进奏官上言:“今月四日,中丞上事,臣等礼合至台,比期不越前规,依旧
传语,忽蒙处分通出,寻则再取指挥,要明审的。又蒙问:大夫相公上事日如何?
臣等诉云:大夫曾为宰相,进奏官伏事中书,事体之间,实为旧吏。若以别官除
授,合云传语劳来,又坚令通出。臣等出身藩府,不会朝仪,拒命则恐有奏闻,
遵禀则全隳则例,伏恐此后到台参贺,仪则不定者。”诏曰:“御史台是大朝执
宪之司,乃四海绳违之地,凡居中外,皆所整齐,藩侯尚展于公参,邸吏岂宜于
抗礼。遽观论列,可验侮轻,但以丧乱孔多,纪纲隳紊,霜威扫地,风宪销声。
今则景运惟新,皇图重正,稍加提举,渐止浇讹。宜令御史台,凡关旧例,并须
举行,如不禀承,当行朝典。”时卢文纪初拜中丞,领事于御史府,诸道进奏官
来贺,文纪曰:“事例如何?”台吏乔德威等言:“朝廷在长安日,进奏官见大
夫中丞,如胥吏见长官之礼。及梁氏将革命,本朝微弱,诸藩强据,人主大臣姑
息邸吏,时中丞上事,邸吏虽至,皆于客次传语,竟不相见。自经兵乱,便以为
常。”文纪令台吏谕以旧仪相见,据案端简,通名赞拜。邸吏辈既出,怒不自胜,
相率于阁门求见,腾口喧诉。明宗谓赵凤曰;“进奏官比外何官?”凤对曰:“
府县发递祗候之流也。”明宗曰;“乃吏役耳,安得慢吾法官。”乃下此诏。
晋天福五年二月,以御史中丞为清望正四品。按《唐典》,御史中丞正五品
上,今升之。三年三月壬戌,御史台奏:“按《六典》,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
鞫狱讼,居上者判台,知公廨杂事,次和西推、赃赎、三司受事,次知东推、理
匦。”敕宜依旧制。遂以驾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刘皞为河南少尹,自是无省
郎知杂者。
开运二年八月,敕:“御史台准前朝故事,以郎中、员外郎一人兼侍御史知
杂事,近年停罢,独委年深御史知杂。振举之间,纪纲未峻,宜遵旧事,庶叶通
规。宜却于郎署中选清慎强干者,兼侍御史知杂事。”
──右御史台
昔唐朝择中官一人为枢密使,以出纳帝命。(《职官分纪》:唐枢密使与两
军中尉谓之“四贵”,天祐元年废。项安世《家说》:唐于政事堂后列五房,有
枢密房,以主曹务。则枢密之任,宰相主之,未始他付,其后宠任宦人,始以枢
密归之内侍。)至梁开平元年五月,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始命敬翔为院使,仍置
判官一人,自后改置副使一人。二年十一月,置崇政院直学士二员,选有政术文
学者为之,其后又改为直崇政院。
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崇政院依旧为枢密院,命宰臣郭崇韬兼枢密使,亦置直
院一人。
晋天福四年四月,以枢密副使张从恩为宣徽使,权废枢密院故也。先是,晋
祖以宰臣桑维翰兼枢密使,恳求免职,只在中书,遂以宣徽使刘处让代之,每有
奏议,多不称旨。其后处让丁忧,乃以枢密印付中书门下,故有是厘改也。
开运元年六月,敕依旧置枢密院,以宰臣桑维翰兼枢密使,从中书门下奏请
也。
周显德六年六月,命司徒平章事范质、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
梁开平元年四月,始置建昌院,以博王友文判院事,以太祖在藩时,四镇所
管兵车赋税、诸色课利,按旧簿籍而主之。其年五月,中书门下奏请以判建昌院
事为建昌宫使,仍以东京太祖潜龙旧宅为宫也。二年二月,以侍中(案:原本有
阙文,据《五代会要》,以侍中韩建判建昌宫事。)判建昌宫事。至十月,以尚
书兵部侍郎李皎为建昌宫副使。三年九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薛贻矩兼延资库使,
判建昌宫事。至四年十二月,以李振为建昌宫副使。乾化二年五月,以门下侍郎
平章事于兢兼延资库使,判建昌宫事。其年六月,废建昌宫,以河南尹魏王张宗
奭为国计使,凡天下金谷兵戎旧隶建昌宫者悉主之。至后唐同光四年二月,以吏
部尚书李琪为国计使。自后废其名额不置。
后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以左监门卫将军、判内侍省李绍宏兼内勾,凡天下钱
谷簿书,悉委裁遣。自是州县供帐繁费,议者非之。又内勾之名,人以为不祥之
言。二年正月,敕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凡关钱物,并委租庸使管辖,踵梁之
旧制也。天成元年四月,诏废租庸院,依旧为盐铁、户部、度支三司,委宰臣一
人专判。长兴元年八月,以许州节度张延朗行工部尚书,充三司使,班在宣徽使
之下。三司置使,自延朗始也。唐朝已来,户部、度支掌泉货,盐铁时置使名,
户部、度支则尚书省本司郎中、侍郎判其事。天宝中,杨慎矜、王鉷、杨国忠
继以聚货之术,媚上受宠,然皆守户部、度支本官,别带使额,亦无所改作。下
及刘晏、第五琦亦如旧制。自后亦以宰臣各判一司,不置使额。乾符后,天下兵
兴,随处置租庸使以主调发,兵罢则停。梁时乃置租庸使,专天下泉货。庄宗中
兴,秉政者不娴典故,踵梁朝故事,复置租庸使,以魏博故吏孔谦专使务。敛怨
于天下,斫丧王室者,实租庸之弊故也。洎明宗嗣位,思革其弊,未及下车,乃
诏削除使名,但命重臣一人判其事,曰判三司。至是,延朗自许州入再掌国计,
白于枢密使,请置三司名。宣下中书议其事。宰臣以旧制覆奏,授延朗特进、行
工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兼判户部、度支事,从旧制也。明宗不从,
竟以三司使为名焉。
梁开平三年正月,改思政殿为金銮殿,至乾化元年五月,置大学士一员,始
命崇政院使敬翔为之。前朝因金峦坡以为门名,与翰林院相接,故为学士者称“
金峦”焉。梁氏因之以为殿名,仍改“峦”为“銮”,从美名也。大学士与三馆
大学士同。(《青箱杂记》:梁祖都汴,庶事草创,贞明中,始于今右长庆门东
北,创小屋数十间为三馆,湫隘尤甚。又周庐徼道咸出其间,卫士驺卒朝夕喧杂,
每受诏撰述,皆移他所。)
后唐天成元年五月,敕翰林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冯道,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赵凤,俱以本官充端明殿学士,非旧号也。时明宗登位,每四方书奏,
多令枢密使安重诲读之,不晓文义,于是孔循献议,始置端明殿学士之名,命道
等为之。二年正月,敕:“端明殿学士宜令班在翰林学士上,今后如有转改,仍
只于翰林学士内选任。”初置端明殿学士,名目如三馆之例,职在官下。赵凤转
侍郎,遣人讽任圜移职在官上,至今为例。(《职官分纪》:晋天福五年,废端
明殿学士,开运元年,桑维翰为枢密使,复奏置学士。)
同光元年四月,置护銮书制学士,以尚书仓部员外郎赵凤为之。时庄宗初建
号,故特立此名,非故事也。八月,赐翰林学士承旨、户部尚书卢质论思匡佐功
臣,亦非常例也。
天成三年八月,敕:“掌纶之任,擢才以居,或自初命而升,或自显秩而授,
盖重厥职,靡系其官,虽事分皆同,而行缀或异,诚由往日未有定规,议官位则
上下不恒,论职次则后先未当,宜行显命,以正近班。今后翰林学士入院,并以
先后为定,惟承旨一员,出自朕意,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仍编入《翰林
志》。”其年十一月,敕:“新除翰林学士张昭远,早践纶闱,久司史笔,曾居
宪府,累陟贰卿,今既擢在禁林,所宜别宣班序,其立位宜次崔棁。”(《宋史
·张昭传》:晋天福二年,宰相桑维翰荐昭为翰林学士。内署故事,以先后入为
次,不系官序,特诏昭立位次承旨崔棁。据《宋史》则此敕当在晋天福中,是书
系于唐天成三年后,疑原本有脱误。)
晋开运元年六月,敕:“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旧分为两制,各置六员,偶
自近年,权停内署,况司诏命,必在深严,将使从宜,却仍旧贯,宜复置翰林学
士院。”
周显德五年十一月,诏曰:“翰林学士职系禁庭,地居亲近,与班行而既异,
在朝请以宜殊。起今后当直下直学士,并宜令逐日起居,其当直学士,仍赴晚朝。”
旧制,翰林院学士与常参官五日一度起居,时世宗欲令朝夕谒见,访以时事,故
有是诏。
──右内职
后唐天成三年五月,诏曰:“开府仪同三司,阶之极;太师,官之极;封王,
爵之极;上柱国,勋之极。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
转上柱国;武资不计何人,初官便授上柱国。官爵非无次第,阶勋备有等差,宜
自此时,重修旧制。今后凡是加勋,先自武骑尉,经十二转方授上柱国,永作成
规,不令逾越。”虽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右勋格
后唐清泰二年秋九月庚申,尚书考功上言:“今年五月,翰林学士程逊所上
封事内,请自宰相百执事、外镇节度使、刺史,应系公事官,逐年书考,较其优
劣。遂检寻《唐书》、《六典》、《会要》考课,令书考第。”从之。时议者曰:
“考绩之法,唐尧、三代旧制。西汉以刺史六条察郡守,五曹尚书综庶绩,法尤
精察,吏有检绳。汉末乱离,旧章弛废。魏武于军中权制品第,议吏清浊,用人
按吏,顿爽前规。隋、唐已来,始著于令。汉代郡守,入为三公,魏、晋之后,
政在中书,左右仆射知政事,午前视禁中,午后视省中,三台百职,无不统摄。
以是论之,宰辅凭何较考?自天宝末,权置使务已后,庶事因循,尚书诸司,渐
致有名无实,废坠已久,未知凭何督责。”程逊所上,亦未详本源,其时所司虽
有举明,大都诸官亦无考较之事。
右较考
梁开平元年四月,诏:“开封府司录参军及六曹掾属,宜各置一员,两畿赤
县,置令、簿、尉各一员。”二年十月,省诸道州府六曹掾属,只留户曹一员,
通判六曹。
后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诸寺监各请只置大卿监、祭酒、司业
各一员,博士两员,其余官属并请权停。惟太常寺事关大礼,大理寺事关刑法,
除太常博士外,许更置丞一员。其王府及东宫官属、司天五官正、奉御之类,凡
不急司存,并请未议除授。其诸司郎中、员外郎,应有双曹处,且署一员,左右
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补阙、拾遣,各置一半。三
院侍御史仍委御史中丞条理申奏,即日停罢。朝官仍各录名氏,具罢任月日,留
在中书,候见任官满二十五个月,并据资品却与除官。”从之。
周显德五年十二月,诏:“两京五府少尹、司录参军,先各置两员,起今后
只置一员,六曹判司内只置户曹、法曹各一员,其余及诸州支使、两蕃判官并省。”
右增减
梁开平元年五月,改御食使为司膳使,以小马坊使为天骥使,文思院使为乾
文院使,同和院使为仪鸾院使。其年又改城门郎为门局郎,避庙讳也。唐同光元
年十一月,依旧为城门郎。
后唐天成元年十一月,诏曰:“雄武军节度使官衔内,宜兼押蕃落使。”
(《职官分纪》:长兴元年,分飞龙院为左右院,以小马坊为右飞龙院。)二年
七月,诏曰:“顷因本朝亲王遥领方镇,其在镇者,遂云副大使知节度事,但年
代已深,相沿未改。今天下侯伯并正节旄,惟东、西两川未落‘副大使’字,宜
令今后只言节度使。”
晋天福五年四月丙午,诏曰:“承旨者,承时君之旨,非近侍重臣,无以禀
朕命、宣予言。是以大朝会宰臣承旨,草制诏学士承旨,若无区别,何表等威?
除翰林承旨外,殿前承旨宜改为殿直,密院承旨宜改为承宣,御史台、三司、阁
门、客省所有承旨,并令别定其名。”
周广顺二年十二月,诏改左右威卫复为屯卫,避御名也。
──右改制
后唐同光二年三月,中书门下奏:“纠辖之任,时谓外台,宰字之官,古称
列爵,如非朝命,是废国章。近日诸道多是各列官衔,便指州县,请朝廷之正授,
树藩镇之私恩,颇乱规程,宜加条制。自今后大镇节度使,管三州已上者,每年
许奏管内官三人;如管三州以下者,许奏管内官二人。仍须有课绩尤异,方得上
闻。若止于检慎无瑕,科征及限,是守常道,只得书考旌嘉,不得特有荐奏。其
防御使每年只许奏一人,若无尤异,不得奏荐。刺史无奏荐之例,不得辄乱规程。”
其年八月,中书奏:“伪庭之时,诸藩参佐,皆从除授。自今后诸道除节度副使、
两使判官除授外,其余职员并诸州军事判官,各任本处奏辟,其军事判官仍不在
奏官之限。所冀招延之礼,皆合于前规;简辟之间,无闻于滥举。”从之。
长兴二年十一月,诏曰:“阙员有限,人数常多,须以高低,定其等级,起
今后两使判官罢任后,宜一年外与比拟;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等,二年外
与比拟;推巡、防御团练推官、军事判官等,并三年后与比拟。仍每遇除授,量
与改转官资,或阶勋,或职资。其有殊常勤绩者,别议优升。若有文学智术超迈
群伦,或为众所称,或良知迥举、察验的实者,不拘年月之限。”
清泰二年八月,中书门下上言:“前大卿监、五品升朝官、西班将军,皆在
任许满二十五月,如冲替已经二十月,即别任用。少卿监,旧例三任四任方入大
卿监,五品三任四任方入少卿监,今后并只三任,逐任须月限满,无殿责者便入
此官。西班将军,罢任一年许求官,旧例三任四任方入大将军,今只以三任为限,
三任大将军方入上将军,并须逐任满月限,无殿责,或曾任金吾将军、街使、藩
镇刺史,特敕并不拘此例。诸道除两使判官外,书记已下任自辟请。应朝官除外
任,罢任后一年方许陈乞。诸道宾席未曾升朝者,若官兼三院御史,即除中下县
令;兼大夫、中丞、秘书少监、郎中、员外郎与清资。初任升朝官,检校官至尚
书、常侍、秘书监、庶子,升朝便与少卿监。诸州防御、团练判、推官,并请本
州奏辟,中书不更除授。应出选门官带三院御史供奉里行及省衔,罢任后周年,
许陈乞。诸州别驾,不除令录,仍守本官月限,得替后一年,许陈乞。长史、司
马,因摄奏正,未有官者送名。”从之。
三年五月乙未,诏曰:“近以内外臣僚,出入迭处,稍均劳逸,免滞转迁,
应两司判官、畿赤令,取郎中、员外、补阙、拾遣、三丞、五博,少列宫僚,选
择擢任。一则俾藩方侯伯,别耀宾阶;次则致朝列人臣,备谙时政。今后或有满
阙,便宜依此施行。”
周广顺元年夏五月辛巳,诏:“朝廷设爵命官,求贤取士,或以资叙进,或
以科级升。至有白首穷经,方谐一第;半生守选,始遂一官。是以国无幸民,士
不滥进。近年州郡奏荐,多无出身、前官,或因权势书题,或是衷私请托,既难
阻意,便授真恩。遂使躁求侥幸之徒,争游捷径;辛苦孤寒之士,尽泣穷途。将
期激浊扬清,所宜循名责实。今后州府不得奏荐无前官及无出身人,如有奇才异
行,越众超群,亦许具名以闻,便可随表赴阙,当令有司考试,朕亦亲自披详,
断其否臧,俾之升黜,庶使人不谬举,野无遗才。”
显德二年六月,诏:“两京诸道州府留守判官、两使判官、少尹、防御团练
军事判官,今后并不得奏荐;其防御团练、刺史州各置推官一员。”
──右厘革
晋天福三年十一月,起居郎殷鹏上言:窃闻司封格式,内外文武臣僚才升朝
籍者,无父母便与追封赠,父母在即未叙未封。以臣所见,诚为不可,此则轻生
者而重死者,弃今人而录故人,其荣有何?其理安在?又云,父母在,品秩及格
者,即以封其母,不加其父,便加邑号,兼曰太君。遂令妻则旁若无夫,子则上
若无父,岂有父则贱而母则贵,夫则卑而妻则尊?若谓其父未合加恩,安得其母
受赐;若谓以子便合贵,曷得其父不先封?伏以父尊母卑,天地之道,尊无二上,
国家同体。今授封父无爵,名教不顺,莫大于兹。臣伏乞自今后文武臣僚,父母
在,其父母已有官爵者,即叙进资品以及格式,或不任禄仕,即可授以致仕或同
正官,所贵得以叙封妻室。即父母俱荣,孝子无不逮之感;闺门交映,圣君覃庆
赏之恩。噫!荷陛下孝沼之风,受陛下荣亲之禄者,静而屈指,不过数人。陛下
得以特议举行,编为令式,劝天下之为善,令域中之望风,自然见前代之阙文,
成我朝之盛典。况唐长兴元年德音内一节‘应在朝中外臣僚,父母在,并与加恩’
。司封不行明制,坚执前文;傥布新恩,兼合旧敕,庶使事君事父,恒遵一体之
规;为子为臣,不失两全之义。臣又闻司封令式,内外臣僚官阶及五品已上者,
即与封妻荫子,固不分于清浊,但只言其品秩。且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
并是五品,赞善大夫、洗马、中允、奉御等亦是五品。若论朝廷之委任,宰臣之
拟论,出入之阶资,中外之瞻望,则天壤相悬矣。及其叙封,乃为一贯,相沿至
此,甚非。而况北省为陛下侍从之臣,南宫掌陛下经纶之务,宪台执陛下纪纲之
司,首冠群僚,总为三署,当职尤重,责望非轻。此则清列十年,不遂显荣之愿;
彼则杂班两任,便承封荫之恩。事不均平,理宜改革。伏乞自今后应诸官及五品
已上者,即依旧制施行,应三署清望官及六品已上,便与封荫。清浊既异,品秩
宜升,仍下所司,议为恒式。”从之。
汉乾祐元年七月,诏:“尚书省集议,内外臣僚,父在,母承子荫,叙封追
封,合加‘太’字否?以闻。”尚书省奏议曰:“今详前后敕条,凡母皆加‘太’
字,存殁并同。此即是父殁母存,即叙封进封内加‘太’字,母殁追封,亦加‘
太’字,故云存殁并同。若是父在,据敕格无载为母加‘太’字处。若以近敕,
因子贵与父命官,父自有官,即妻从夫品,可以封妻,父在不合以其子加母‘太’
字。若虽有因子之官,其品尚卑,未得荫妻,亦不合用子荫之限。”从之。
周显德六年冬十二月壬辰,尚书兵部上言:“本司荫补千牛、进马。在汉乾
祐中散失敕文,自来只准《晋编敕》及堂帖施行。伏缘前后不同,请别降敕命。”
诏曰:“今后应荫补子孙,宜令逐品许补一人,直候转品,方得更补,不得于本
品内重叠收补。如是所补人有身故、除名、落藩、废疾及应举及第内,只许于本
品内再补一人。太子进马、太子千牛,不用收补。詹事依祭酒例施行。兵部尚书、
侍郎,旧例不许收补,宜许收补。致仕官历任中曾任在朝文班三品、武班二品及
丞郎给舍已上,金吾大将军、节度、防御、团练、留后者,方得补荫。皇荫人,
其祖、父曾授著皇朝官秩,方得收补。应合收补人,须是本官亲子孙年貌合格,
别无渝滥,方许施行。余从旧例处分。”
右封荫
梁开平四年四月,敕:“诸州镇使,官秩无高卑,并在县令之下。”其年九
月,诏曰:“魏博管内刺史,比来州务,并委督邮,遂使曹官擅其威权,州牧同
于闲冗,俾循通制,宜塞异端,并宜依河南诸州例,刺史得以专达。”时议者曰:
“唐朝宪宗时,乌重允为沧州节度使,尝以河朔十六州能抗拒朝命者,以夺刺史
权与县令职而自作威福耳。若二千石各得其柄,又有镇兵,虽安、史挟奸,岂能
据一墉而叛哉!遂奏以所管德、棣、景三州,各还刺史职分,州兵并隶收管。是
后虽幽、镇、魏三道,以河北旧风,自相传袭,惟沧州一道,独禀命受代,自重
允制置使然也。则梁氏之更张,正合其事矣。”
后唐长兴二年正月,诏曰:“要道才行,则千岐共贯;宏纲一举,则万目毕
张。前王之法制罔殊,百代之科条悉在,无烦改作,各有定规,守程式者心逸日
休,率胸臆者心劳日拙。天垂万象,星辰之分野靡差;地载群伦,岳渎之方隅不
易。傥各司其局,则皆尽其心。且律令、格式、六典,凡关庶政,互有区分,久
不举行,遂至隳紊。宜准旧制,令百司各于其间录出本局公事,巨细一一抄写,
不得漏落纤毫,集成卷轴,仍粉壁书在公厅。若未有廨署者,文书委官司主掌,
仍每有新授官到,令自写录一本披寻。或因顾问之时,应对须知次弟,无容旷阙。
每在执行,使庶僚则守法奉公,宰臣则提纲振领,必当彝伦攸叙。所谓至道不繁,
何必期年,然后报政。宜令御史台遍加告谕催促,限两月内抄录及粉壁书写须毕,
其间或有未可便行,及曾厘革事件,委逐司旋申中书门下,当更参酌,奏覆施行。”
其年八月,敕:“今后大理寺官员,宜同台省官例升进,其法直官,比礼直官任
使。”
应顺元年春三月戊午,宗正上言:“故事,诸陵有令、丞各一员,近令、丞
不俱置,便委本县令兼之。缘河南、洛阳是京邑,恐兼令、丞不便。”诏特置陵
台令、丞各一员。
右杂录